服務熱線:
發布時間:2020-07-30 09:00 | 瀏覽:1097
內容摘要: 為了加強礦產資源規劃管理,規范礦產資源規劃編制、審批和實施行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福建省礦產資源條例》等法律法規,制定本辦法。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加強礦產資源規劃管理,規范礦產資源規劃編制、審批和實施行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福建省礦產資源條例》等法律法規,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省行政區域內各級礦產資源規劃的編制(修編、調整)、審批和實施適用本辦法。
應當報經國務院或國土資源部審批的,按照相關規定辦理。
第三條 礦產資源規劃按行政層級分為國家級規劃、省級規劃、設區市級規劃和縣級規劃;按規劃對象和功能類別分為總體規劃、專項規劃和區域規劃。
礦產資源專項規劃、區域規劃服從總體規劃;下級規劃服從上級規劃。
第四條 省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是全省礦產資源規劃的主管機關,負責全省礦產資源規劃的管理工作。
設區市和縣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是本級礦產資源規劃的主管機關,在上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的指導下,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礦產資源規劃的管理工作。
第五條 礦產資源規劃是指導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和保護的綱領性文件,是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依法審批和監督管理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活動的重要依據。
礦產資源規劃一經批準,必須嚴格執行,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修改。礦產資源規劃未經審批的地區,不得出讓探礦權、采礦權,不得新立與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相關的項目。
第六條 涉及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的相關規劃,應當與礦產資源規劃相互銜接。
第二章 規劃編制
第七條 各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在同級人民政府領導和上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指導下,負責組織編制本行政區域的礦產資源總體規劃、專項規劃和區域規劃,跨行政區域的礦產資源區域規劃由共同的上一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組織編制。
第八條 編制礦產資源規劃應當制定編制工作方案,內容主要包括規劃編制目的、依據、指導思想、基本思路和重點內容、成果要求、進度安排、經費預算、組織機構及職責等。
第九條 礦產資源總體規劃的期限應當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相適應,規劃期一般五年或十年。專項規劃和區域規劃的規劃期原則上應當與總體規劃一致,特殊情況可根據實際確定。
第十條 礦產資源總體規劃應包含以下主要內容:
?。ㄒ唬┓治鲆巹澅尘芭c形勢,預測礦產資源供需變化趨勢;
?。ǘ┐_定礦產資源勘查開發與保護的主要目標與指標;
?。ㄈ┌才诺V產資源調查評價與勘查;
?。ㄋ模┱{控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向和總量;
?。ㄎ澹┛茖W劃定勘查、開采各類規劃區和規劃區塊,調整優化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與保護布局和結構;
?。┟鞔_節約與綜合利用礦產資源的要求;
?。ㄆ撸┟鞔_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及礦區土地復墾的任務;
?。ò耍┟鞔_保障規劃實施的政策措施。
縣級礦產資源總體規劃應把建筑石料、飾面石材、磚瓦粘土的開發布局作為規劃的重要內容之一。
礦產資源專項規劃和區域規劃的任務根據需要確定。
第十一條 編制礦產資源規劃的基礎資料應當全面、準確、可靠。
有關地區和部門應及時向礦產資源規劃編制單位提供相關資料。
第十二條 編制礦產資源規劃應當做好以下前期工作:
?。ㄒ唬┫到y、全面地收集規劃編制所需的各類資料(含前期工作成果、相關行業規劃,以及相關數據指標等);
?。ǘ╅_展基礎資料整理和分析,重點是礦產資源潛力分析,核實資源勘查、資源儲量、開發利用、礦山地質環境等基礎數據,注重運用國土資源調查評價等工作成果;
?。ㄈ└鶕嶋H情況,選擇開展礦產資源供需形勢分析、調查評價與勘查、總量調控、結構調整、布局優化、節約與綜合利用、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等重大問題研究?!?/p>
第十三條 礦產資源規劃應當征求本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專家以及公眾的意見。對重大問題、主要指標、重要區域、重大工程以及重大政策等應當組織專家進行科學論證。
礦產資源規劃預審稿形成后,應當按照《國土資源聽證規定》舉行聽證會,聽取相關人員意見。聽證筆錄作為礦產資源規劃報批的必備材料。
第十四條 礦產資源規劃成果應當包括規劃文本、規劃附表、規劃圖件、規劃編制說明、規劃基礎研究材料、規劃數據庫等。
第十五條 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會同財政等部門落實規劃編制工作經費,保障規劃編制工作的順利開展。
第三章 規劃審批
第十六條 省級礦產資源總體規劃預審稿經省級人民政府同意后,由省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報國務院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預審。
省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按照規劃預審意見對規劃預審稿進行修改,形成規劃送審稿,由省級人民政府報送國務院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審批。
第十七條 設區市級礦產資源總體規劃預審稿經同級人民政府同意后,由設區市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報省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預審。
設區市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按照規劃預審意見對規劃預審稿進行修改,形成規劃送審稿,由設區市級人民政府報送省級人民政府審批。
第十八條 縣級礦產資源總體規劃預審稿經同級人民政府同意后,由縣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報設區市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預審。
縣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按照規劃預審意見對規劃預審稿進行修改,形成規劃送審稿,由縣級人民政府報設區市級人民政府審核后,報省級人民政府審批。
第十九條 省級專項規劃和區域規劃由省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報國務院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預審。
省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按照預審意見對規劃預審稿進行修改,形成規劃送審稿,經省級人民政府審核同意后報國務院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審批。
第二十條 設區市、縣級專項規劃和區域規劃由本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報同級人民政府審批?!?/p>
跨行政區域的專項規劃和區域規劃,由共同的上一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報同級人民政府審批。
第二十一條 礦產資源規劃報批應當提交下列材料:
?。ㄒ唬┮巹澪谋炯案奖砀綀D;
?。ǘ┮巹澗幹普f明;
?。ㄈ┮巹濐A審意見及同級有關部門對規劃的修改意見;
?。ㄋ模┮巹潏笈埵疚募?;
?。ㄎ澹┲卮髥栴}研究材料;
?。┮巹澇晒麛祿?;
?。ㄆ撸┢渌鼞斕峤坏牟牧?,包括征求意見及論證情況、公眾聽證材料等。
第二十二條 礦產資源規劃經批準后應當及時公布,總體規劃由同級人民政府公布實施,專項規劃和區域規劃由同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公布實施。但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或涉及國家秘密的內容除外。
第四章 規劃實施
第二十三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保障礦產資源規劃在本行政區內貫徹實施。各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組織實施同級礦產資源規劃,并對下級礦產資源規劃的實施進行監督。
第二十四條 各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在新立、變更、延續探礦權、采礦權審批時,應當按照礦產資源規劃的要求進行嚴格審查。沒有通過規劃審查的,不予審批。
以招拍掛方式出讓礦業權的,在制定招拍掛方案時進行規劃審查。
規劃審查由縣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進行現場踏勘,提出規劃審查意見。屬于市級以上審批發證的,還應由市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審核意見。審查與審核意見作為報批的必備材料。
第二十五條 探礦權、采礦權規劃審查包括以下內容:
?。ㄒ唬┦欠穹弦巹澊_定的分區要求;
?。ǘ┦欠穹弦巹澰诘V種上鼓勵、限制、禁止的調控要求;
第二十六條 各級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將礦產資源規劃執行情況列為國土資源執法監察的重要內容,嚴格按照礦產資源規劃,充分利用法律、經濟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對本行政區內礦產資源調查評價與勘查、開發利用與保護、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等活動進行監督檢查,及時糾正各種違反規劃的行為。
第二十七條 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在規劃實施過程中,組織對規劃實施情況開展評估,對規劃實施以及是否調整或修編提出建議。
評估工作由規劃編制部門自行承擔,也可以委托其它機構進行評估。評估結果要形成報告,報同級人民政府和上一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
第二十八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可以對礦產資源規劃進行修編:
?。ㄒ唬┙浽u估認為現行規劃確已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
?。ǘ﹪鴦赵簢临Y源行政主管部門統一部署,在原規劃基礎上開展修編的;
?。ㄈ┍镜貐^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有重大調整的;
?。ㄋ模┬姓^劃作出重大調整的。
礦產資源規劃修編,要按照規劃編制、審批程序進行,報原規劃批準機關審批后實施。
第二十九條 除統一部署修編礦產資源規劃外,申請修編規劃,應當提交下列資料:
?。ㄒ唬┮巹澬蘧幍纳暾?;
?。ǘ┮巹澬蘧幍脑?、依據及有關論證或證明材料;
?。ㄈ┮巹澬蘧幍姆桨负蛢热菡f明(含有關部門意見);
?。ㄋ模徟鷻C關要求提交的其它材料。
第三十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可以對礦產資源規劃進行調整:
?。ㄒ唬┮巹澠趦鹊V產資源調查評價與勘查有重要發現,經論證需要納入規劃的;
?。ǘ┥霞壍V產資源規劃中勘查、開發利用結構和布局的局部發生變化,需要下級規劃相應進行調整的;
?。ㄈ┯捎谏贁档V種的資源需求和市場發生變化或技術經濟條件變化,需要對規劃進行調整的;
?。ㄋ模┯捎谑袌鰲l件、技術條件發生改變,對規劃設定的保護礦種以及限制、禁止開采區,經論證可予以開發,需要對規劃進行調整的。
市、縣級礦產資源規劃調整,由原批準機關審批,報省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第三十一條 申請調整礦產資源規劃,應當提交下列資料:
?。ㄒ唬┮巹澱{整的申請;
?。ǘ┮巹澱{整的原因、依據及有關論證或證明材料;
?。ㄈ┮巹澱{整方案和內容說明;
?。ㄋ模┯嘘P部門的意見;
?。ㄎ澹徟鷻C關要求提交的其它材料。
第五章 附 則
第三十二條 對違反礦產資源規劃勘查、開采礦產資源的,各級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及時責令其予以糾正;造成礦產資源破壞的,要依法查處;構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三條 對違反礦產資源規劃審批和頒發勘查許可證、采礦許可證的,以及擅自修改、調整礦產資源規劃的,上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及時責令其予以糾正,情節嚴重的,依法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
第三十四條 本辦法自下發之日起施行。